行路難其一李白_李白詩尋蹤⑨|李白當過哪些官——《行路難》詩
作者:不詳 來源:網友
文/馬睿
《行路難三首》其一
金鐏水酒斗十千,白玉盤珍羞①直萬錢。
停杯投筯不可以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沒有起色雪暗天②。
閑來無事釣魚坐③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途,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靜嘉堂藏宋蜀本《李太白文集》卷三
【備注名稱】
在其他版本中,①又作“饈”,②又作“漫山遍野”,③又作“碧”。
【今譯】
金杯汽車中常興的水酒,一斗開價十千。白玉盤中美味佳肴,使用價值萬錢。但是我卻放下酒杯和木筷,一口也咽不下;揮劍環顧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我覺得東渡黃河,風雪堵塞這一條云峰。我想北登沒有起色,莽莽蒼蒼的風雪交加早就封山育林?臻e之時,我像姜太公一樣釣魚于溪上,突然有點像伊尹一樣,夢到自己坐船通過太陽光。仕途之路呵,多么的艱辛,多么的艱辛!歧途那么多,我究竟該向哪里去呢?但我始終堅信:總有一天,我可以乘長風破萬里浪,直濟滄海。
潘絜茲老先生繪李太白像(馬睿 摹仿)
唐玄宗金源十八年(730年),志得意滿的李白,懷著著朝廷的期待,趕到京都北京長安,期待憑著才華橫溢,謀到一官半職。
殘酷的事實卻給李白毫不留情的嚴厲打擊。當時離去安陸時,李白曾緘口不言:“何王公大人的大門不能彈長刀乎?”,完全是一副滿懷信心、游刃有余的語氣。想不到,長安并沒有那么好混得,終究只落了個“秋坐金張館……苦雨思白日”。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白寫出了那首《行路難》。
在求官道路上初遭挫敗的李白禁不住長嘆一聲:“行路難,行路難,多歧途,今安在?”感慨之外,他并沒有灰心,依然對生活充滿了極其的信心,覺得有機會完成“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男脑。
李白從青年時代就胸襟“濟蒼生、安江山社稷”,使“寰區大定,?h清一”的志向遠大和經濟理想。為實現夢想,他頻繁投身于官運。那樣,他一生中究竟曾擔任什么官銜?這種官銜又是做什么的?結果又怎么樣呢?
史書記載:“李白,字超白。少為當縣縣吏,后在此山念書,于喬松疊翠之坪,有十載!边@一段墓碑中說的“少為當縣縣吏”,是指李白青年人時曾經在劍南道綿都府宏盛縣衙門曾當過縣吏。
唐朝,“州”這一級政府機構,依據所在位置、戶籍總數、物產豐富多少、經濟發展窮富等不同的情況,分成府、輔、雄、望、緊、上、中、下8個等級;“縣”這一級政府機構則分成赤、次赤、畿、次畿、望、緊、上、中、中下部、下10級。不同級別的的政府機構,配設置的公職人員崗位數量不一樣。
綿都府,歸屬于“州”里的第六級“上州”;宏盛縣,歸屬于“縣”中第六級“緊縣”。從國內范疇來說,宏盛縣城的等級不是很高。因而,只有配設縣太爺1人(正七品上)、縣丞1人(從八品下)、縣主簿1人(從九品上)、縣尉1人(從九品下),此外還有縣錄事1人、司戶佐3人、司法部門佐3人、典獄8人、問事4人、白直8人、市令1人、倉督1人,皆無等級。
縣太爺(明府,等同于縣委書記)、縣丞(贊府,等同于縣長)、縣主簿(翼府,等同于縣委縣政府理事長)和縣尉(少府,等同于縣公安局長)都是屬于流內官,別名官;縣錄事、佐史、里正、典獄、問事、白直、市令、倉督和伍佰歸屬于流外官,通稱胥吏,李白出任的正是胥吏。
相比于其他胥吏,縣錄事工作通常是幫助縣主簿開展“受案發辰,檢勾稽失”,歸屬于文職崗位,需要一定的文學功底和行政公文基本,文不加點的粗人是完全勝任不了的。因而,“五歲誦六甲,十歲觀千家”的李白,很有可能出任是指縣錄事。
在任縣錄事期內,李白因依次寫詩諷刺縣太爺老婆和縣太爺,造成縣太爺不滿意。李白心里惶恐不安,離職歸隱大匡山,念書習劍10年有余。
李白第一次參政,就是這樣沒有成功。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42歲李白在東魯(今山東。┦盏教菩谛M京的諭旨,激動之外,寫出“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名詩句。
此次進京,唐玄宗給的是哪些官銜呢?對于,李白曾自稱為“前翰林院敬奉”,這一翰林院敬奉又是個什么事情呢?
唐朝建立沒多久,皇室還特地從現在社會聘請了一批熟練文學類、辭章、經學、醫藥學、占卦、煉藥、僧道、書法藝術、美術繪畫、國際象棋等手藝的專業人才,讓她們生活在宮里(到玄宗時則長駐翰林院),隨時隨地等候皇上接見。她們歸屬于專用的派遣侍者之臣,關鍵陪皇上消遣娛樂及文章內容應該和,是沒有品級的事情(職),世稱翰林院待詔。
在這里一大批各式各樣的翰林院待詔中,尤其受唐玄宗關注的是詞學之人。為與翰林院中的別的待詔(如醫待詔、棋待詔、畫待詔)相差別,唐玄宗在金源十年(722年)專業把文辭待詔從別的翰林院待詔中擢拔下來,“入居翰林院,敬奉別旨”,故名翰林院敬奉。金源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又把翰林院敬奉改叫為翰林學士。
嚴苛而言,李白出任的翰林院敬奉只是一個無品級的派遣之職,還沒歸屬于官!昂擦衷壕捶睢瓱o品秩,所以假以它官。有官亦有品,官有遷轉,而任職如初也!睋Q句話說,除僧、道外,但凡出任翰林院敬奉得人,均兼具別的官職。朝中依據之而擔任的官銜明確品級和月俸,如杜甫擔任“京兆府戶曹參軍、左拾遺”,唐玄度擔任“梁王府諸葛”,剛好李白并沒有兼一切官職,甚為怪異。
之后,李白惹怒了高力士、楊玉環等,與此同時也會受到張垍(唐玄宗姑爺)等翰林院一些同事的陷害,再加上唐玄宗擔憂李白會泄漏皇宮商業秘密等眾多緣故,慢慢疏遠他。李白在宮中待不下去,只能以上離職,被唐玄宗“賜金放還”。
人暗夜里才能發現實際,懂得放棄也是一種智慧,李白第二次參政無功而返。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之亂暴發。唐玄宗逃到巴渝,路上,任職第十六子李璘李璘為“山南大道及廣東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使訪談等使,江陵郡大都督”。為壯大聲勢,李璘派下級韋子春攜帶薄禮,前后左右3次到雞公山,聘用歸隱在此地李白擔任智囊。
懷著報國之心的李白接納察舉,在宣州謁見了李璘,被辟為都督府從業。要記住都督府從業是甚么官銜,必須要先搞清楚都督府是啥組織。
都督府是唐代在關鍵地域設定的一種地區軍事機構。主要從事“掌督諸州將兵、甲械、城隍廟、鎮戍、糧廩,總判府事”,另外還兼理民政部門,駐扎地所屬的州被稱作都督府。截止到唐玄宗金源十七年(729年),全國各地一共建立了40個都督府,又可分為大、中、下3級,李璘所屬的江陵郡是5一個大都督府之一。
在唐代,朝中委派一位名將擔任某使(如大都督、行軍大總管、觀察使、安撫使、招討使、討擊使或按察使等)時,一般會對其一個人去開府,其實就是去安排一個領導成員,不需經過中書省、門下省的委派和吏部尚書銓選,只不過是在程序流程上向中間匯報就可以。戰爭完成后,又自主散伙。這便是使府的來歷,又叫慕府。
除主教練和副使外,行軍司馬、地獄判官、掌書記、推官、巡官、衙推、要籍、隨調等僚佐,均由主教練自主辟署,世稱從業。
在各種從業中,掌書記崗位職責比較單一,專掌“書奏表啟”,往往會掛一個殿中侍御史或侍御史的虛銜。掌書記的就職要求很高,大部分由根據明經科、進士科測試,有些甚至還通過難度比較大的書籍判拔萃科或博學多才宏詞科測試得人出任。在唐朝,杜甫、高適、岑參、劉禹錫、柳公權、杜牧、楊炎、李逢吉、裴度等都曾擔任掌書記。也是有極少數并沒有科舉考試名利,但是因為學術素養或為人優秀,聲名顯赫,就會被辟為掌書記,如馬炫、孔戡和柳恭等。
李白雖沒參加了科舉制度,只因醉草答蕃書、高力士脫靴、飲中八仙、仙宗十友、竹溪縣六逸等個人事跡而聲名顯赫,在全國各地文學界有很大的影響。再加上他曾在唐玄宗身旁曾擔任翰林院敬奉,因而,李白出任的都督府從業,很有可能是掌書記一職。
李璘于唐肅宗至道年間(756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甲辰)引師東下,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入尋陽(今江西九江)。因而,李白入幕需在至德二年正月。李璘大敗要在至德二年二月二十日(戊戌)。從而測算,李白在慕府中前后左右加在一起才一個多月。根據《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這首古詩,也在一定程度上證實李白的就職是掌書記。
縣錄事是吏,翰林院敬奉是職,掌書記雖然品級不太高,但終于是官,這也是李白一生中得到的唯一官銜,都是最大官銜。但無奈,李璘軍隊被唐肅宗李亨視作反叛,迅速出兵進行消滅,李璘喪生于亂軍內,李白也因為附逆之罪,被資金投入尋陽牢房。
這也是李白第三次參政,都是更為慘痛的一次失敗。
李白坐牢不久之后,丞相崔渙奉命宣慰江南地區,收羅人才。李白把握機會,獻詩給崔渙求助。與此同時,妻子宗氏也替他四處奔走,啼泣求助。
這時候,李白的運氣來了。朝中派御史中丞宋若思率軍前去河南省抵抗反賊,正好經過尋陽。宋若思的爸爸宋之悌死前是李白的舊友,宋若思當時也兼著江南西道訪談處理使和宣城刺史2個職位,權力很大。
因而,宋若思出來給尋陽層面問好,再經過一番“推覆除雪”,不僅把李白從牢中救下出去,還聘其為慕府參謀長。宋若思要以文員真實身份率部隊赴戰地,它的慕府不同于一般官吏的慕府,而含有國防特性。因而,李白的職位應當是參謀長國防或參軍事,通稱參軍入伍。
在唐朝,都府或都督府里的參軍入伍分成司功參軍入伍、司戶參軍、功曹參軍、戶曹參軍、司田參軍和錄事參軍5類,崗位職責不盡相同。據《唐六典》記述,司功參軍入伍主要包括“考課、倘若、競選、祭拜、貞祥、道佛、院校、表疏、書啟、藥業、擺設”11項職責,《新唐書》還增選了“宗廟、祿事、占筮和殯葬”4項職責。
李白在宋若思慕府中,依次寫出《為宋中丞自薦表》《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為宋中丞祭九江文》《陪宋中丞武昌夜飲懷古》等詩詞。由此可見,李白那時候做的通常是表疏、書啟、祭拜等相關工作。因而,宋若思給李白的官銜很有可能是司功參軍入伍。
江南西道采訪使駐洪都府(今江西省南昌),歸屬于上都督府。因而,其府內司功參軍入伍的品級應該是從七品下。
任慕府參謀長期內,李白的情緒十分愜意,迅速振奮起來,乃至信心百倍地期待唐肅宗能拜其為“一官吏,獻可替否,以光朝列”,以達到“四海豪俊,推動知歸”的效果。但不如人意,唐肅宗不但沒有獨擋一面,反倒開始了她的老賬,被判他“流放夜郎”(今貴州正安)。這根本超出李白的預料,讓他再次墜入官運低谷期。
這也是李白第四次參政,仍然以不成功悲劇收場。
2年后(762年),李白病故于安徽當涂。一心要“濟蒼生,安江山社稷”的李白,自始至終天隨人愿,真的是應了那句話:“理想是美好的,生活的無奈!
此外,至道年間(756年)七月,唐肅宗李亨在靈武繼位。沒多久,李亨傳旨召吳王夫差李祗到行至(帝王的臨時性駐扎地)就職。李祗從廬江郡考慮,一路奔波。沒想到半途患病耽擱了一段時間,遭受李亨的質疑。這時候,李白替李祗制定了《為吳王謝責赴行在遲滯表》。
再加上李白曾讀過《寄上吳王三首》,已經確定“愿入藍臺宮”。據詹瑛考察,這3首詩詞作品于天寶七年(748年)。因而,李白必然在李祗的慕府之中任過職,但是具體何職,歷史資料并沒有記述。從李白的文書專長來說,很有可能與武側天后的雍王府參軍入伍韋承慶類似,主要從事“府內文翰”。
李白更為宣城刺史趙悅讀過《為趙宣城與楊右相書》,很有可能仍在宣城做過文員工作。
李白去世不久之后,唐肅宗李亨也駕崩了,唐代宗李豫繼位。按國際慣例,新帝登基后往往要下旨求賢若渴,唐代宗也是如此。由于李白知名度高,朝中不知道已經去世,因此封閉了他一個左拾遺的官銜。
在唐朝,拾遺和補闕是兩個崗位職責同樣的官銜。官銜雖不太高(拾遺是從八品上,補闕是從七品上),但是都歸屬于皇帝身邊的諫諍之官和內侍之臣(供奉官)。并且,二者全是官吏,各自歸屬于中書省和門下省。在中書省的稱之為右拾遺和右補闕,在門下省的稱之為左拾遺和左補闕。
拾遺和補闕的工作職責主要是用來向皇上發表意見,任職要求較為嚴苛,既需要文字功底扎實,還要對我國赤膽忠心。唐代很多名家如陳子昂、王維、張九齡、詩圣杜甫、杜甫、李邕、令狐楚、柳公權、陸龜蒙等,都是以曾當過拾遺為傲。元稹晚年時期追憶,那時候(唐憲宗塊和十四年,819年)朝堂前任九卿、丞相者,基本上一半也是他年青的時候在諫院同事。不難看出,補闕、拾遺等級雖然不大,但潛力大,發展前途十分光輝。
一個人喜愛做什么(興趣愛好)、能做什么(能力)、應當做什么(義務)和干了什么(成效),通常與他所從事的工作有密切聯系。對才華橫溢的李白而言,他很喜歡參政(興趣愛好)、善于發表文章(能力)、對祖國有高度的責任心(義務行路難其一李白心)、留有許多出色的詩詞(成效),左拾遺這一職位確實是完全沒有問題它的美差,只可惡來的太遲了。
終其一生,李白都沒能成為大官。老天爺讓我國歷史上少了一個一般官吏,多了一個了不起的浪漫主義詩人,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作者介紹】
馬睿,字為愚,四川江油人。四川省第六屆勞模、我國李白促進會VIP、綿陽市書法家協會VIP。
【如果你有新聞信息,熱烈歡迎向大家報料,一經采取有花費酬勞。報料關注公眾號:ihxdsb,報料QQ:3386405712】